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旅游

走进太原科举文化博物馆:万众翘首 金榜题名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胡引平 2022年07月05日 09:12

  五百年前,她伫立在众人的热切眼神里,见证了学子寒窗苦读、鱼跃龙门的时刻。五百年后,她隐于闹市,依然身姿挺拔,静静观望着这座城的发展变迁,纵然身边高楼林立,摩登现代,她还是红墙碧瓦,气质古朴端庄。

  推开朱红色的大门,走进位于鼓楼街的唱经楼建筑群内院,迎面是春秋楼,左侧是正殿。唱经楼和正殿之间以一条南北向通廊相连,整个建筑群构成了“工”字形院落。

  这里是明清科举考试中,在山西乡试结束后正式放榜前,宣唱“五经魁首”的地方,因此得名“唱经楼”,也是太原科举文化博物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明代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即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地点在布政使驻地,就是今天的省城。考试后的第十天,发榜揭晓,发榜的前一天,在唱经楼楼上由书吏宣唱第几名某某、某府、某县、某生等。科举考试范围主要集中在《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相对应每经所取的第一名即为“五经魁首”。

  据清道光《阳曲县志》记载,唱经楼始建于明代初期,重修于明正德年间,明万历年间扩建。后世屡有修建,清康熙三十五年增建春秋楼,清道光八年加修通廊。唱经楼是明清时期科举文化遗存中为数不多的一处宣唱金榜之所。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1300年之久。千余年来,科举倡导公平竞争、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标准,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一大创造。它打破了权贵势力对选官的垄断,为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广大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另一方面,社会上形成的积极向学、勤奋进取的氛围,使得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人数大增,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步入唱经楼内,一层为五魁厅,古代学子乡试、会试、殿试试卷,宣唱的金榜等物品分类陈列。试卷虽为复制品,但一行行、一列列的字迹刚劲工整,卷面整齐干净,像印刷出来一般。透过或娟秀或刚劲的字迹,我们仍能读出他们对改善吏治、兴邦治国的抱负。

  拾阶而上,步入唱经楼二层——唱经阁,向南望去,繁华的柳巷商业街区尽收眼底。几百年前,太原府官员们坐镇唱经楼,由书吏在此高唱“五经魁首”的姓名、住址等信息。众多学子紧张、期盼、憧憬地在站在唱经楼下认真倾听,一如今天等待高考成绩揭晓时的心情,正所谓“此楼唱经日,金榜题名时。”

  古代能上金榜之人,都是万众仰望的佼佼者。因此,唱经楼的装饰饱含着浓厚的文化特性。唱经楼二层重檐设平座,座上周围设有浮雕游龙、牡丹纹孔雀、蓝琉璃栏板,檐下柱头施五踩双翘斗拱,各柱间设四抹隔扇,窗心为步步锦图案。虽历经几百年,但琉璃的光鲜、浮雕的精美,依然散发出穿透历史的风华。

  唱经楼坐北朝南,临街而建,其正北方是正殿,一条通廊连缀二者。正殿是府县官员在唱榜前后祭祀的场所,虽经清代重修,但主体结构仍保留明代风格,有蓝色琉璃瓦剪边,正脊上设有寓意“太平有象”的狮象驼宝瓶。

  春秋楼位于正殿东侧,为单檐硬山顶前廊式建筑,这种建筑形式是在屋面左右两侧垒砌山墙,与屋面平齐,把屋面的檩木头全部包住,不外悬出山墙,既有利于防止风吹日晒,又能够防止发生火灾时火势蔓延,反映了山西地方建筑的民俗特性。

  太原市关帝庙博物馆副馆长郭美玉表示,“如今,科举制已废除百余年,但唱经楼仍然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她不仅是千余年科举文化的实物载体,也是太原为数不多的原址古建筑,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2003年市政府对唱经楼进行了全面修缮。2004年,唱经楼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唱经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美玉介绍,去年这里举办了科举主题展览,吸引了很多游客来此了解科举沿革、科举考试内容、科举放榜形式等文化内容,直观感受科举文化的魅力。同时,唱经楼里办展览也为市民打造了一处身边“小而精”的历史博物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忆古怀今、追溯儒学和文化交流的平台,真正做到了让文物“活起来”。

(责编:鄢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