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特别关注

一缕药香正根脉——记三晋杏林能手周晓莉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魏薇 文/摄 2022年06月06日 08:23

  细若麦芒的小小银针,在周晓莉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选穴、刺入、捻转,一气呵成……十天半月工夫,颈椎病患者手不麻了,类风湿患者腿不疼了,口歪眼斜的面瘫病人也露出笑容……从迈出校门走进省中医院,20多年来,周晓莉曾为多少患者解除病痛已无法数清,留在大家记忆中的是,她治好一个患者,交一个朋友。

  一双灵敏之手

  周晓莉有一双灵敏的手。这双手就像一台精密仪器,毫厘不差地锁定人体穴位。1990年,周晓莉考入山西中医学院第一届针灸推拿系,老师的教诲是她大学时最深刻的记忆。“上医,精于医术,诚于品德。”毕业后,她成为省中医院的一名医生,面对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对这句话感触更深。

  家学渊源,外公是河东名医周鼎新,表舅柴瑞霭更是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练就过硬医术,是她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最初几年,周晓莉一直专注在自己的专业——针灸推拿上。2002年,周晓莉考取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硕士研究生,既想读书实现理想,又舍不得才3岁的女儿,她纠结了好久。在手机尚未普及、更没有微信视频的时代,周晓莉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听听孩子的声音。有时女儿闹脾气,不接电话,周晓莉恨不得立刻回到孩子身边。就这样咬牙坚持了3年,她不仅提升了临床医技,开阔了科研思路,硕士毕业论文还被评为湖北中医药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后来,她又攻读了博士学位,温柔而坚定地在自己的岐黄之路上奔跑着。

  一颗仁爱之心

  关节肿痛僵硬、眼睛干涩、口干、口腔溃疡、皮疹、水肿……这都可能是风湿。多数风湿患者有了不适症状,会去骨科、皮肤科、内分泌科等,最后走投无路才找到风湿病科试试。2005年,省中医院计划成立风湿病科,周晓莉主动请缨加入。

  “周大夫,赶上下雨,来晚了。”治疗中,除了开方抓药,周晓莉还要配合针灸推拿。针灸治疗时间较长,她的门诊总是异常繁忙。患者迟到,她也耐心等候,常常门诊结束,早就过了午饭时间。“针灸讲究累积,有些病要天天做,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因为我的原因耽误治疗。”

  “真后悔没听您的话,这回连轮椅都坐上了。”老病友吴先生一脸不好意思。原来,老吴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第一次来看病时,血沉检测值高达97,超过标准值5倍还多,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明显好转,周晓莉反复叮嘱他要按时吃药、复诊,老吴却自己停了药,结果再次发病。这也让周晓莉意识到,当好一个医生不能只停留在治病上,增强患者意识,普及健康知识,也是医生的重要任务。此后,她又给自己加了一项工作,有空就给患者开课,普及风湿病知识。

  一腔进取之志

  “腰间盘突出的李大爷完成两个疗程治疗,该换药方了,高阿姨骨质疏松应该再排查一下是不是肾脏的问题……”即便下班路上,周晓莉脑子里还是惦记着患者的病情。

  现代中医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会扎针的可能不会开药,会开药的未必会针灸,周晓莉并不认同针灸药“分家”的情况,还是认为应该针药结合,才是一名合格的中医。她努力在传承大师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尝试创新。

  2012年,周晓莉入选首批全省中青年中医临床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师从吴以岭院士。学习期间,每个周末忙完医院的工作,她就乘火车赶往石家庄,跟随大师出诊学习,再连夜赶回太原。近几年,周晓莉又拜国医大师王世民为师,以大师为自己的标杆。对自己的学生,她也始终以学者的严谨,传道授业解惑,以身作则,传承医者匠心。

  今年,周晓莉申报的科研项目是研究针药结合对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就是想通过分组观察单纯服药、单纯针灸与针药并用到底哪种方法更有效,并尝试不同的针灸组穴。疫情导致项目进程受阻,周晓莉心里着急,但参与受试的都是老人家,每次大家来领药、治疗时,周晓莉都要耐心讲解服药的注意事项,并帮他们分析每一阶段的检查报告,确保老人的身体健康。

  一缕药香,演绎着中医药的根深叶茂;一根银针,续写着岐黄之术的生生不息……从医多年,周晓莉精湛的医术和严谨的医风备受患者肯定,日前,她也被评为“三晋杏林能手”。

(责编: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