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今日热评

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终身课堂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沈峰 2022年03月15日 09:16

  “双减”以来,太原博物馆结合展览,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深受孩子和家长欢迎。作为首批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营地,太原博物馆成为全市少先队员的校外课堂,“小课”不断,让更多孩子通过博物馆认识太原、热爱太原,为校外实践教育开拓广阔空间。(《太原晚报》3月14日)

  博物馆不仅是文物藏品的存放处,也是文化教育场所,“双减”背景下,太原博物馆开展丰富的体验活动,展示太原传统文化和丰富历史资源,让全市青少年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毫无疑问,学生们在博物馆“寻宝”,开阔了视野,收获了成长。

  西方博物馆界有句名言:“博物馆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在人身上,唯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博物馆的历史、科学、文化教育,不断唤醒灵感,催生创造力。因此,太原博物馆成了学生“第二课堂”,依托展览,通过“展品解读+动手实践”结合的模式,增加趣味性,丰富学生们的知识结构,激发创造力,值得推崇。无疑,博物馆“牵手”青少年教育,对开展学生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以及提升青少年的美学及文化科学素质教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要让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深度融合,还应该是这样的常态化教育,而非在每年国际博物馆日或其他某个重要时间,象征性组织中小学生到博物馆“一日游”“一日学”。2015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曾要求各地加强文教结合,建立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长效机制。可在现实中,很多地方对此的资金和人员支持还远远不够。

  可喜的是,2020年10月20日,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提出各地博物馆要坚持“展教并重”,强调要把利用博物馆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摆在工作重要位置,要对各类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严格把关,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确保活动教育性和公益性。

  博物致知,以文育人。博物馆作为一个多功能的复合体,是传播知识、弘扬文化、促进科研、培育精神的重要场所,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而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尤其重要。总之,博物馆要主动与青少年教育“牵手”。要注重利用节假日、寒暑假、休息日等时段,组织、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开展学习。各地文物部门和博物馆要加强馆内教育项目和“博物馆进校园”项目的设计研发和组织实施,有效衔接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需求,让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的终身课堂。

(责编:鄢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