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新闻纵横

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走在前列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张辛欣 2021年11月10日 09:59

  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走在前列,太原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坚定产业转型方向不动摇,推动传统产业内涵集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发展、服务业高端融合发展、农业优质高效发展,率先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传统产业内涵集约发展。煤炭、电力、焦化、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是太原经济稳定的保障,要加快改造升级,实现由外延粗放向内涵集约转变。要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实施“智能+”技改,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合作,持续提升技术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精深加工度,不断优化拓展产品体系,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对龙头企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拓展产业新领域。要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持续推进能耗双控。对煤炭、电力产业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程,促进煤电高效、清洁、可持续发展;“以化领焦”,实现焦化产业提质升级,构建全循环产业链发展模式;建材产业研发、推广、应用新型建材产品,综合发展系列产品,推进晋用晋材。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发展。聚焦“六新”突破,坚持前瞻布局、创新引领,努力抢占新基建发展先机、强化新技术攻关、做大新材料优势、提升新装备水平、做优新产品品牌、扩大新业态规模,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和竞争力的新跨越。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群,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产业协同,打造规模体量大、支撑带动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信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为重点项目的千亿级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以先进金属材料、前沿新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生物基材料为重点建设项目的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以节能环保、现代煤化工为重点的千亿级绿色能源产业集群。打造以交通轨道、煤机装备、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等为重点项目的百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生物医药、酿造、食品加工、服装加工为重点项目的百亿级高品质消费品产业集群。补短板、锻长板,抓紧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培育综合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链,扶植一批产业链配套企业,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要谋划布局战略性未来产业,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物联网等领域超前布局、把握先机,谋划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

  推动服务业高端融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升级,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太原都市区产业发展能级。提升发展代物流产业,加快建设陆港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引领中部、服务全国的现代物流中心。完善区域金融业态,鼓励发展全链条金融业务,大力发展多种金融业态,提升综合金融服务功能,推进金融集聚区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区域金融中心。大力发展总部和楼宇经济,引进培育一批行业总部、区域总部、物流总部和商贸总部,建设楼宇总部经济示范引领区。扩大生活性服务业供给,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提升重点商圈和特色街区服务功能,布局新消费集聚区,打造消费新地标,打造具有特色的区域消费中心。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做强文化旅游支柱产业,当好“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核心节点,讲好太原故事,叫响西山生态文化旅游、汾河历史文化、千年府城文旅“三大品牌”。

  聚焦农业优质高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打好稳粮保供“组合拳”。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特”“优”兴农战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和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全产业链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推动规模养殖提质增效,壮大深加工产业集群。开展“并农特”太原优质农产品品牌打造行动,打造区域特色公共品牌和知名品牌,推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识农产品认证,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拓展农业功能,全面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打造一批特色新型农家乐及民宿集聚区。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促进农民增收生活富裕。

  持续优化政策供给。支持工业企业转型发展,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深化服务业重点领域改革,降低服务业准入门槛,健全行业标准,保护知识产权,净化竞争生态。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和激励机制,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提高农业风险保障水平,推进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引育管用机制,用好人才专项资金,针对性引进更多紧缺高端人才。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专项资金撬动作用,进一步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发挥太原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作用,加强银企合作。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机制,落实企业创新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创新中心建设,发挥科技创新平台支撑引领作用。深层次推进“放管服效”改革,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推进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作者单位:太原社科院)

(责编:鄢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