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太原新闻

共建万物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宋鹏伟 2021年10月24日 07:36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人类的家园是地球,地球却不只是人类的家园。在生态大系统中,没有哪种生物可以独善其身,唯有全球携手保护,才能有效面对现实挑战。近日在昆明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主题确定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会后发布的《昆明宣言》,呼吁各国采取紧急而协调一致的措施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和独特别致的景观文化——地球之所以是地球,恰在于此。为了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我国全力筑牢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各项保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越来越多的地方,做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公众熟知的朱鹮、水鹿、滇丝金猴等濒危物种种群数量不断增加,云南野象“旅游团”北巡、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等,这些暖心好消息也频繁登上热搜。

  生物多样性保护,首先需要尊重自然、保护优先。既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各种生物的生存发展,也是为人类的未来环境做加法。这就要求,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友好,泽被万物,永远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基本需求。经过多年发展,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太原空气质量以可感的速度不断提升,“九河”综合治理下黑臭水体实现“长制久清”,东西北山更是完成各类营造林188万亩,从昔日炸山开矿的满目伤痕中实现了蝶变……这些看得见的改变,无不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潜移默化又深远持久的影响。一些罕见的国家保护动物现身太原,便是最好的证明,所谓“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就是如此。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除了夯实生态基础,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下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也需要拿出绣花功夫,在增量上做主动文章。以太原植物园为例,自筹建以来就以保护华北地区植物资源多样性为主要任务。经过多年努力,已大大丰富了我省的植物谱系,相比2004年,如今太原植物园的植物种属要丰富得多,其中就包括450余种新收集的山西野生植物。

  既是赖以生存的家园,每个人都责无旁贷。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全球性挑战,所有人都应携起手来,打造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

(责编: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