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从名字来看,实际上是土地中黄色的精华凝聚而成,所以,其味甘。地黄植株不是很大,叶子类似于蒲公英,贴地表而长,中间会长出长长的花茎,开出紫色(收藏之象)的喇叭状的花。其叶子肉肉的,软软的,很嫩,上面布满细细的毛(肺主皮毛,是一种金气的特征,收藏力量比较好)。叶脉呈网状,凹凸不平,这也是一种收藏之象。

地黄药用部分是根,其根茎肥大,所有精华都藏在根上。
临床一般都用熟地,有火气的时候会用生地。熟地可以理解为是在身体里储藏阴分的一种介质,所以熟地可滋阴,是从气和阴的层面来辅助肾气的收藏。只要脾胃没有太大为题,其用量基本没太大限制,多多益善,少了效果不明显。
当明显感觉阴气不足(包括肾阴虚、肝血虚)的时候都可以用。肾阴虚表现为五心烦热;肝血虚主要表现为眼睛干涩,面色枯燥,不够红润。如果单纯的血虚,面色是偏白、偏燥的;如果是肾阴虚,面色是偏黑的。这两种情况都是阴津不足,都可以用熟地滋养。熟地在人体的作用好比海绵一样,像吸水一样,轻轻的,缓缓的把阴气守住,但并没有很强的压力,是一种很柔和的藏聚状态。熟地聚集了肾阴,并不是直接就化为肾气,真要转化成肾精,还是要靠自身的运化作用。
古人用地黄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直接用鲜地黄榨汁饮用,主要用于急症,比如,夏天中暑阴亏虚脱,阴亏血痹。再就是熟地,一般缓慢的补养肾阴不足。
当然,熟地临床上也有一定的弊端,会碍胃。因熟地蒸过之后比较黏腻,性平,偏滋润,在人体需要脾胃的运化,偏阴的药物在运化过程中是消耗阳气的,势必会束缚阳气的运行,会引起脾胃阳虚,中土运化能力减弱。所以,用熟地的时候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个是患者脾胃的强弱与否,脾胃功能较好,用量可稍大,脾胃较虚时,用熟地一定要加健运脾胃的药;再就是当肾气有淤结时,要先把淤结处理一下,而且淤结轻的时候用比较好。
因为,熟地收藏力量虽然不是很强,但还是比较黏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