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阳曲县店子底村,曾是一片被鲜血浸透的土地。这里,三面环山,是通往太原东山的必经之路。70多年前,这里是解放太原战役的“大后方”,也是著名的“支前模范村”。

店子底村位于阳曲县最南端的阪寺山脚下,村子不大,只有百十来户人家。由于村子的地形北大南小,中间还有一条狭长的山沟,便于屯兵存物,而且山沟尽头沿着山顶道路向西,经过榆林坪就能到达牛驼寨。所以在解放太原战役时成为人民解放军攻打东山要塞的后勤转运中心。

1948年10月5日夜,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数万官兵在司令员彭绍辉率领下,浩浩荡荡进驻阳曲县侯村乡的数十个村庄,数千名解放军战士住进店子底村。当时,村子里几乎每家都住满了兵,炕上睡不下,就睡桌子上,要进屋,还得把地上躺着的人拨开,才能放得下脚。支前指挥部在村里设立了粮站、柴草站、弹药库、被装库、军械站、转运站、物资库、战地医院等。浩浩荡荡的解放大军和川流不息的担架队、运输队、民工队都汇集在这个小山村。狭长的山沟,干涸的河道里,各地运来的粮食、柴草门板、器材堆积如山。

为了支援解放太原战役,店子底全村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支前忙。村民们腾出窑洞、空出大炕,最大限度满足前线部队和支前需要。村中大庙30多间房屋作为解放军的粮站,堆满了支前的粮食。村里组织起了前线运输队,全村36头毛驴昼夜不停为前线驮运武器弹药、粮草等物资。

村里所有的年轻人全部投入支前战场,挖战壕、抬担架、送柴草、送军粮、送门板、做向导,有的还直接参加了风格梁和牛驼寨的战斗。孙田祥,是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年轻时胆子大,被选去当民兵。他凭借对地形的熟悉,为解放军做向导,上战场拾担架、送云梯、救伤员,记不起有多少次是从炮火中死里逃生。担任支前工作队妇女队长的刘风兰带领村里的妇女们争先恐后上前线,为前沿阵地送门板,两个人抬一块。青壮劳力都上前线了,老人和妇女们就主动参与支前工作。为保证部队战士能喝上开水,他们在路边支起十几口大锅,烧开热水让战士饮用,还自发去战地医院护理伤员,拆洗被褥。儿童们也组织起来跑前跑后送水送饭。

店子底,这座屹立在烽火硝烟中的小山村,成为解放太原战役的“桥头堡”,为这个小村庄增添了骄傲的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