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脱贫办12月28日消息,国家发改委通报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我市一个集体和3名个人上榜。阳曲县大盂镇获“‘十三五’易地搬迁工作担当有为集体”,阳曲县搬迁户李爱萍和娄烦县搬迁户张巧珍分获“‘十三五’励志易地搬迁群众”,娄烦县赫秋玲获“‘十三五’奋进异地搬迁干部”。
大盂镇:打造最美扶贫线
“十三五”期间,阳曲县大盂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17户,其中镇集中安置54户,县城集中安置63户。大盂镇“盂福苑”小区选址精准,项目从选址勘测、规划设计到工程建设,全部严把各项政策标准。如今两栋崭新坚固的六层小楼已经成为大盂镇扶贫路上最美的风景线。完成搬迁后,大盂镇持续做好后续帮扶,通过落实技能培训、公益岗位开设、就业推荐等帮扶措施,搬迁群众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李爱萍:公益岗位扛大梁
2016年,在扶贫干部帮助下,李爱萍一家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进了县城集中安置点新星苑小区。
在此之前,李爱萍只是在家里辛勤劳作的家庭主妇,大多时间用来照顾老人孩子,没有经济来源。为了让家庭彻底拔掉穷根,她得知小区开发公益岗位,毅然报名,通过选拔成为小区综合服务站一员。现如今,她已能独自扛起大梁,成长为小区服务站的业务骨干,为小区搬迁户服务。小区居民在她的带动下,“等要靠”的思想有极大改变,就业创业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张巧珍:留守妇女去上班
张巧珍是杜交曲镇小河沟村村民,早些年家里收入全靠邻里帮衬或就近打零工,生计难以维持。2016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她住上新房子,搬进了娄烦县城,儿子也就近上了实验小学,彻底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此后,张巧珍又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产业——“扶贫车间”实现就业。在“扶贫车间”她是生产小组长,不仅出活快,质量也高。每个月2000多元的收入,让她内心感到很踏实,用她自己的话讲:“我从村里的留守妇女成了县城的上班族,靠的是党的帮扶政策,我终于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了。”
赫秋玲:精准帮扶搬迁户
作为娄烦县扶贫办移民科科员的赫秋玲,始终谨记“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标”的根本要求,把握政策“红线”,吃透政策内涵,精准施策,做到让贫困群众精准搬迁脱贫。在实施异地扶贫搬迁中,赫秋玲针对不同搬迁对象分类施策,在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快速确定了搬迁村和搬迁主体,为工作争取了主动。她与同事们不怕苦不怕累,加班熬夜早成常态,用近四个月的奋战,完成了县城回购存量房分配这一“硬骨头”项目。为了让搬迁群众后续生产生活得到保障,赫秋玲通过一次次协调沟通,交流探讨,外出借鉴,一次次分析研判,最终制定出了一系列符合政策、群众满意的长效保障措施,彻底消除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