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攘的人群,巍峨的城墙,蜿蜒的驼队……11月13日,记者来到杏花岭区小窑头村,看到、摸到了这幅以表现山西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为主题的巨大漆画。

“现在这幅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内容,远比设计之初要复杂。”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传统漆艺传承人郭喜梅说,最开始的初稿中,只是围绕“太行、长城、黄河”,将山西十一地市的地标式景观进行简单的呈现,但在随后的创作中,她觉得这样相对简单得处理,远不能体现出山西文化的厚重感。于是,长长的驼队、远处的城墙、热闹的集市便一一出现。“比如说这个驼队,看到它,我们的晋商文化就能很直观地出现在脑海中,能够产生更深刻的印象。”郭喜梅说。
由于篇幅比较大,实际上这幅44平方米的漆画需要分成18块来完成,要完全没有色差完美地融为一体,并不简单。“人画一半,天画一半”。据郭喜梅介绍,漆画的制作有“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要素,外界的温度、湿度,对创作过程都会有影响,而现在自己正在创作的这幅作品,实际上经历了春夏秋冬的季节更替,这无疑提高了对创作者的要求。“洒粉需要在漆没干时完成,可夏天温度太高,如果稍微慢点儿,漆干透了,就得磨掉重来。”郭喜梅说。
这幅漆画不但能看,还能“摸”。将手指放在画上轻轻拂过,能够明显感觉到不尽相同的凹凸感,甚至能摸出远处城墙每一块城砖。“整个作品每个部分景观、内容不同,工序也不一样。”郭喜梅说,克服了“天时”、“地气”带来的困难,剩下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完成每个细节。
郭喜梅表示,之所以选择大漆,除了对它的喜爱之外,还因大漆本身具有的品质以及对自己精神的磨练。大漆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颜色会随着温度、湿度等自然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即便是成品的大漆作品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不同的图案和颜色。而且大漆本身的包容性很强,除去贵重的金粉珠玉,蛋壳、木屑、砖粉、贝壳、骨头等都可以作为其艺术表现材料。
经过近一年的精细打磨,这幅篇幅庞大的漆画作品现在已经完成80%左右。“我希望能够尽可能地早点儿完成它,然后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其它题材。”郭喜梅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