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太原日报报业集团) >> 今日聚焦

"黄河文明标识—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省博开展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陈辛华 2020年09月18日 07:03

  “黄河文明的标识——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9月18日在山西博物院主馆一层开展。9月17日,展览提前对媒体开放,陶寺遗址的城址遗物、文字、冶金、礼乐器、彩陶器、石器、玉器、观象台等展品,勾画出中华文明形成的早期文化形态。

  畅游山西等于阅读历史

  此项展览已入选国家文物局2020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也是打造“游山西·读历史”文化旅游品牌的重点活动。

  山西博物院副院长张慧国表示,展览筹备了一年有余,9月18日正值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讲话一周年之际,推出大展,就是要“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此次也是陶寺遗址和石峁古城的首次大规模展出,对探讨中华文明起源有着重要意义。”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距今5000年前后,华夏大地上满天星斗般的文明之光向黄河中游聚合,文化碰撞,社会变革,华夏文明在这里绽放。陶寺与石峁的考古,开启实证这一伟大进程的破冰之旅。

  考古结果表明:从距今4300年前开始,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两岸,河汾之东,陶寺人夯土建都;陕北高原,石峁人砌石筑城。双城隔河遥望,南北呼应,并峙数百年;人口密集,规划井然,社会分工明确,初现王权和礼制以及中国早期国家基本面貌。陶寺与石峁,成为黄河文明的显著标识。

  陶寺遗址映照人类文明

  进入展厅,第一部分为“帝尧之都”,展示陶寺遗址出土文物,并以文化相近的临汾下靳墓地和芮城清凉寺墓地文物辅助陈列。1978年,遗址发现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村,年代距今4300年至3800年。陶寺遗址中出土的大量文物,实证陶寺社会完全进入了文明时代。

  策展人安瑞军介绍,中国考古学家界定人类进入早期文明有四个标准:筑城、王权和礼制形成、阶级分化、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陶寺遗址完全符合。“陶寺的城市建设很成熟”,陶寺发掘了大量规格不同的成套礼器,特磬、土鼓和鼍鼓组成的乐器套组,是“王”的身份象征,是陶寺礼乐文明的重要代表,开创了三代礼乐制度的先河。

  从墓葬陪葬品,已经可以看出陶寺社会出现了明显的等级分化,“农业与手工业分离,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陶寺观象台,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精密天文观测遗迹,具备授时功能,可以指导农业生产。”观象台印证了史籍有关帝尧“敬授人时”记载的真实性,也为尧都的确认提供了有力证据。

  在西方,文明的判断标准也有三个,即城市、文字、冶金业出现,安瑞军说,“陶寺遗址符合。”考古发现揭示了陶寺文化所展示的4000多年前中国文明达到的高度,展品中的朱书扁壶,上面有红色颜料书写的两个字,字有笔锋,其中一个为“文”字,另一个学界有“尧”“命”“邑”等多种解释,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早期文字。铜蟾蜍、铜铃等文物,红铜的材质特点,证明陶寺已初具冶金技术。

  石峁遗址首次隆重亮相

  第二部分“王者圣城”,主要展示石峁古城文物,并以天峰坪东遗址和碧村遗址文物作为石峁古城文化的重要补充,以芦山峁遗址文物作为连接陶寺和石峁的重要节点。

  距今4000年前后,黄河流域的陕北神木,屹立着一座“石破天惊”的史前城址——石峁古城。神秘石雕等精美文物的发掘,证明石峁古城具有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又一例证。

  双面人面石雕、折角人面石雕的造型特点,展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互鉴。十余件大型陶鹰,发现于具有宫城性质的皇城台,反映了陶鹰在石峁文化中作为信仰图腾的重要性。铜刀、铜镞、铜锥的出土,说明当时的石峁城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此次展览是石峁遗址正式发掘以来首次大规模展出。安瑞军介绍,“从石峁古城的建筑,能感受到当时技术和观念的成熟。展品中有200件骨针,用骨料磨成很细很小的针,说明石峁的手工业已经很发达了。”

  石峁文化和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大致吻合,二者的文化交流,从陶器可见一斑。陶寺的土鼓、扁壶等典型陶器,在石峁遗址所在的陕蒙地区也有发现;陶寺早期流行的炊器以釜灶为主,中期受石峁文化影响突然出现陶鬲。陶寺、石峁两大遗址的交流与互鉴,呈现了中华早期文明的一体化发展趋势。

  本次展览由山西省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主办,山西博物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神木市石峁遗址管理处(石峁遗址博物馆)、临汾市博物馆、延安市文物研究所承办。展期至12月20日,围绕展览主题,相关讲座、沙龙、研讨会、研学游、动手体验、文创产品开发等系列线上线下活动将陆续推出。

(责编:田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