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道口的垃圾桶没了,异味也消除了,居民每天定时到集中投放点分类投放生活垃圾……“撤桶并点”实行3个多月以来,晋源区晋源街道新城小区的环境面貌悄然发生变化,垃圾分类逐渐成了居民的日常习惯。
垃圾分类设施俱全
走进新城小区,整洁美观的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格外抢眼,墙上还贴着垃圾分类简化细分表。记者注意到,生活垃圾投放分为两个时间段,分别是6时30分至9时30分和17时至20时。“除了这两个时间段,其余时间集中投放点是关闭的。”负责垃圾分类的第三方公司负责人丁当介绍说,居民投放垃圾时会有督导员指导,每天投放的垃圾会及时收运,确保不产生异味。
新城小区是晋源区首批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的示范小区,从前期摸底、入户宣传、“撤桶并点”到全面施行,丁当和同事们忙碌了两个多月。她说:“刚开始很多居民不知道怎么分,或是觉得太麻烦不愿意分,我们通过各类宣传活动,让大家直观地了解垃圾分类的好处。”为使居民听得懂、能分对,丁当和同事们挨家挨户宣传,还设计了很多小游戏。同时,还建起一个垃圾分类科普馆。
如今,新城小区居民楼前的42处、144个垃圾桶全部撤走,整合成7个垃圾分类投放点,每个投放点配有四色分类垃圾桶。统计数据显示,分类后,小区每天收运的垃圾仅有50余桶,不足原来的一半,干净整洁的环境令居民十分满意。
从“麻烦事”到“分内事”
“丢、丢、丢垃圾,轻轻地放在垃圾桶的里面,大家不要丢错了,快点快点分类了,快点快点行动吧……”9月7日18时,居民郑润花拿上分别打包好的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带着小外孙下楼了。小外孙又哼唱起这首由姥姥改编的儿歌。
“原来每个楼道前都放着垃圾桶,总有异味,还会引来流浪猫、狗等动物。”自从小区施行垃圾分类,郑润花主动担任义务宣传员。“不停地向别人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总感觉枯燥。”于是,郑润花和三位老姐妹一起,改编了儿歌《丢手绢》,还创作了数来宝《垃圾分类从我做起》:“我们四人走上台,手中竹板打起来;今天不把别的表,垃圾分类表一表;蓝色桶装回收物,废物就能变宝物;绿色桶装剩饭菜,变成肥料可灌溉……”本来复杂难记的分类标准,被改编成快板形式的数来宝后轻松“串珠成线”,令人耳目一新。
实行垃圾分类已3个月有余,看着小区环境越变越好,居民牛俊红打心眼里高兴:“刚开始觉得麻烦,现在已经习惯在家里就把垃圾分类装好。垃圾分类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咱也应当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