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古交正值农闲时节,可在原相乡寺行村冀小平负责的达盛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食用菌大棚里却异常忙碌。走进一个正在生产的大棚里,一垛垛码成一米多高的菌包尽收眼底,菌包上,已经长出了不少蘑菇,几名工人正忙着采收、分级;另一边的车间里,六七名工人正在紧张制作菌包,一派繁忙。

就在合作社旁,在建的两座温室大棚即将完工,这是今年开始建设的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蘑菇种植项目,预计秋后可开始生产。作为村委会主任的冀小平带头以10亩地入股,又凭着八年种植食用菌的成熟技术免费指导项目运作。近几年,冀小平带动附近村民大力发展食用菌规模化种植,共同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
寺行村距离市区20公里,全村有195户、467人,村集体所有土地2100亩,耕地面积453亩。具有交通便利、可利用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2012年11月,从事采矿的冀小平适时转型回到村里,成立了古交市达盛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八年来,靠着能吃苦、敢创新,在市、乡两级的引导和相关政策扶持下,冀小平带领5户社员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建起7座温室、3个大棚,利用棉籽壳、玉米芯、麦麸、豆苞及林副产品树枝等种植平菇,月平均销售2万多斤,年利润可达70万元。此外,还拓展种植苗木300万株,绿化荒山1千余亩。生产后的食用菌基质再还田,可增加土壤肥力,实现生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和生物质生产的低碳发展。合作社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让村民真正实现了增收、致富,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共同富裕。村民张新云今年48岁了,多年来一直在合作社工作,粗算了一下,她在家门口挣到了20万元的工资收入。合作社常年可提供十余个工作岗位,最多时需要十七、八人。

拿着刚刚采摘下来的平菇,冀小平介绍说,“咱们的平菇原料用得都是最好的,比如豆苞直接就用得是黄豆粉了,虽然成本高了,但出菇品相好、产量高、质量强,就是靠过硬的品质,咱的平菇畅销古交、太原各大超市和菜市场。”虽然近期平菇价格不高,只能卖到每斤3元或2.5元,基本微利或持平,但他有信心下半年会有一个价格上扬,目前5个温室大棚里有60多万株菌棒蓄势待发,至年底除一个大棚空出流转外,9个温室大棚都会全部装满持续出菇。
寺行村支部书记卫忠负责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蘑菇种植项目,他说,产业兴旺是保障村民增收的“稳定器”、实现乡村振兴的“助推剂”。就是有达盛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可借鉴的成功模式,有冀小平这样成熟的技术人才,我们村争取到了市里50万元的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再通过村民入股集资10万元,可完成建设两座共12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进行蘑菇种植。按当前价格测算,两座温室年纯收入可达24万元。这就是我们找准的“造血”“药方子”。“下一步我们将带领村民外出学习技术,将食用菌生产基地打造成培育、加工、销售一体的新型企业,让每一个出不了远门的村民在附近就能实现就业。相信定会蹚出一条奔小康的新路子。”卫忠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