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血流漂橹。在史书中,秦赵长平之战,因秦将白起坑杀赵国数十万降卒令人记忆深刻。近日,有媒体报道,山西高平市发现疑似长平之战尸骨坑,战国时的那场大战再次引发关注。
长平之战的血腥结局
据媒体报道,日前,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
时间拉回到公元前260年。这年夏天的长平战场,赵国新任主将赵括在贸然出击后,被秦军截断后路,陷入重围,和他一同被围的还有几十万赵军。
到九月,一直固守待援的赵军士卒始终没能等来赵国的援军。同时,他们已经46天得不到粮草补给了,军中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赵括决定拼死一搏,率军突围。
此时的战局早已无法改变。最终,赵括在突围中战死。《史记》载,赵括被秦军“射杀”,此后,四十万赵军向秦军投降。
但秦军主将白起却认为,“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
于是,长平之战以一种极为血腥的方式结束——《史记》载,秦军“乃挟诈而尽阬杀之”。也就是说,秦军将已经投降的赵军几乎全部“阬杀”,“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永录1号尸骨坑中的真相
事实上,早在1995年,高平就已发现了战国时期的尸骨坑。1995年4月,高平永录村村民在修整田地时挖出不少人骨,并发现17枚刀币和1枚铜簇。同年10月,考古工作者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考古学家将该尸骨坑称为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尸骨坑。这也被认为是长平之战遗址的首次正式考古发掘。
记者查阅当年的发掘简报发现,考古工作者根据出土文物和遗骸综合分析,认定1号尸骨坑的时代为战国晚期,即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埋葬赵国亡卒的尸骨坑。而永录村周围已发现的尸骨坑还有十余处之多。
考古工作者发现,1号尸骨坑中“几乎没有一件完整的骨骼”,据推算其中埋葬有约130多个个体。其中尸骨“杂乱无章,纵横相叠”。
坑内人骨均为男性,年龄在30岁左右的最多。根据骨骼排列和创伤观察,死者绝大部分为被杀后乱葬的,未发现大量被活埋的证据。
这样的实证为长平之战尾声的那场杀戮提供了新的解释。只是上世纪发掘的尸骨坑中的骸骨毕竟有限,《史记》中的“阬杀”当作何解释,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长平之战后的3年中,白起与秦相范雎失和,又受到秦昭襄王猜忌。公元前257年,白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秦昭襄王赐剑令其自裁。
《史记》载,临死前,白起慨叹,“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他自问自答:“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今天,关于长平之战,仍有诸多疑问有待解答。最近发现的尸骨坑或许能在将来为我们进一步揭示那场战争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