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的黄伟是江苏某高校大二学生,因“炒鞋”被一位来自山东泰安的20岁小伙子严强骗了135万余元。案发时,严强在当地一家中医院实习,每月实习工资1400元,这位“鞋圈能人”在现实中与网上判若两人:父母都是下岗职工,家住公租房,每个月租金300元。到案后,严强一开始谎话连篇,最后在证据面前,不得不承认诈骗的事实。所谓全球有买手、清关有资源、鞋店有股份,都是子虚乌有。(《中国青年报》3月23日)
本来,“炒鞋”只是一种球鞋爱好者之间的潮流鞋交易,但现在,已经不是爱好的问题,而成了有些人一夜暴富的美梦。
潮流鞋交易下的“炒鞋”,是指购鞋者买到限量款球鞋后,并不是自己穿,而是收藏起来,找一个时机转卖赚取差价。乍一看,确实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可因为这种交易都是在网上完成,就很容易让骗子们钻空子。近年来,因“炒鞋”而被骗的事件时有发生,正是因为骗子们抓住了购鞋者急功近利的心理,大肆鼓吹,频频诱导,让很多消费者稀里糊涂失去分寸,最终上当受骗。其实只要想一想,这种交易大都依附于网络陌生人信任关系之上,怎么可能有保障?
说穿了,骗子们标榜的“炒鞋”模式再怎么高大上,其实质就是一种纯粹的投机行为,剥去伪装的外衣,就是赤裸裸的骗局。在“炒鞋”背后,是骗子们一种有预谋的陷阱操控,他们先鼓吹投资“炒鞋”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暴利,再利用K线图、云炒鞋以及鞋期货等形式大肆炒作,让人叹惋的是,这种鼓吹出来的骗局漏洞百出,却还是经常有人懵懵懂懂就闯了进去。其实,别说很多骗子根本就没货,就算有货,当价格被炒上去,他们把钱收入囊中之后也会立刻消失,所谓的暴利,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假象。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不能“鞋”迷心窍,幻想一夜暴富,而应加强学习,提高法律意识,既不能诈骗别人,也要警惕被骗。“炒鞋”的传说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热门款式的球鞋溢价再正常不过,但想企图靠买卖球鞋赚钱却显然不切实际,“鞋圈大佬”的光鲜都是假象,切勿在迷信心理下盲目跟进。作为管理部门,应依法履行职责,加强监管,从严打击,积极引导并进行合理规范,谨防再有受蒙骗者深陷其中。
(作者为湖北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