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目:“刷脸支付”表情真尴尬
看着眼前的刷脸支付设备,店主老刘动了拆掉的心思。为啥?“就‘双12’红火了一天,后来就没人用了,还碍手碍脚的。”记者走访超市等刷脸支付设备较多的消费场所了解到,在各个支付平台的力推下,刷脸支付迅速升温。不过,却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如果没有金额大一些的红包,消费者很少使用。
先抢个位置
老刘在南内环西街经营一家小超市。不久前,有支付平台的工作人员上门推广刷脸支付。对方说,安装刷脸支付设备后,每获取一位用户,老刘就能得到一定金额的奖励金。而且,使用刷脸支付的消费者也有随机立减红包、满减红包。吸引的用户越多,使用次数越多,老刘获得的奖励金和补贴越多。老刘觉得手机支付很普及,刷脸支付应该用的人也不少,就安装了一套设备。调试好后,正赶上“双12”,支付平台搞活动,发放3元钱的红包,可以直接抵扣购物款。“差不多每个人都使用刷脸支付。”社区跟前的便利店、小饭店,学校附近的文具店,不少市民发现,刷脸支付似乎在一夜之间遍地开花。“挺小的个门脸,进去买东西看到还能刷脸支付,吓我一跳。”张女士这样说。记者在金阳南路一家饭店遇到一名正在推广刷脸支付设备的工作人员。对方说,最近确实安装的比较多。“大型卖场,收银台多,不同支付平台的设备都能进去。小一些的店面,很少安装两台的,我们得抢先占住位置。”2017年,支付宝、微信开始试点刷脸支付,2018年正式商用,今年开始全面升级。在今年10月举行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银联携手众多银行发布“刷脸付”新产品,开始进入刷脸支付市场。“就和前些年推广二维码支付一样,都有奖励金、补贴之类的承诺。”一名店主说,看样子,各大平台又“开战”了。
就火了一天
有了“双12”的开门红,老刘盘算着时间长了也能增加一笔收入。但很快就失望了。“过了‘双12’的这十来天,就两个小年轻人用过。其他客人都是手机扫码。”他告诉记者。店面本来就不大,老刘充分利用空间,刷脸支付设备和棒棒糖等商品挤在柜子上。“前天找零钱,差点一胳膊肘打下去。”老刘看到使用率低,又碍事,就有了拆掉的念头。
在小井峪街的一家大型超市,记者看到,人工收银台、自助收银机都安装着刷脸支付设备。在早上购物高峰时段,记者观察了半个多小时,使用刷脸支付的消费者寥寥无几。不使用现金的消费者,绝大多数都使用手机扫码支付。收银员有时会建议消费者使用刷脸支付,但没有多少响应者。一名收银员对记者说:“‘双12’有大红包,我们提醒一下,客人就都用了。现在只有随机红包,有的客人拿到红包,看到只有一两毛钱,就没有兴趣再用。”在不远处的另一家超市,情况也差不多。超市负责人表示,去年有少量刷脸支付设备投入使用,有消费者看着新鲜用一用,不过使用率一直不高。最近上了不少设备,也就是“双12”火了一把,很快就又沉寂下来。
安全受关注
市民周女士认为,和扫码支付相比,刷脸支付确实带来一些便利。“比如手机电量不足,或正在使用的时候,有刷脸支付会很方便。”不过,多数时候,她还是使用扫码支付,因为扫码也不麻烦。而且,有的消费场所付款时要扫APP积分,有的优惠券扫码才能抵扣购物款。
周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在一家超市尝试过刷脸支付,记得那时候需要输入手机号,还得眨眼摇头。但今年“双12”使用时,她意外发现,直接完成支付。收银员说,使用过就采集了信息,可以直接支付。“快倒是挺快,可就有点不安心。”手机扫码支付每次都要输入密码,周女士觉得更放心。不少市民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手机上输入密码或验证指纹虽然要有一个过程,但也是一份安全保障。没有了这个过程,能保证安全吗?
央行科技司负责人8月撰文说,人脸识别技术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普惠性,但也存在隐私泄露、算法漏洞、假体攻击和活体攻击等风险。目前来看,“人脸识别+支付口令”是兼顾安全与便捷的实现方式。刷脸支付推广过程中需要加强身份认证管理,建议综合运用支付口令、活体检测等实现多因素交易验证,提高安全强度。
记者了解到,央行在9月份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其中提出,探索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借助密码识别、隐私计算、数据标签、模式识别等技术,利用专用口令、“无感”活体检测等实现交易验证,实现支付工具安全与便捷的统一。从现金到扫码支付普及,用了四五年时间。从目前情况,刷脸支付也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