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惑,搞艺术的,更有相似的经历与沥血抉择,以至永生难忘。”采访牌匾艺术家邵学军的时候,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
邵学军出生于1961年,目前是“山西美协、山西作协”会员,“山西古牌匾研究院”院长, “北京荣宝画院”院长。从1979年至今,题匾四千一百六十余,代表作有【五爷庙】、【傅山祠堂】、【乔家大院】、【国防酒窖】、【天宫一号】、【蒙山圣境】。
巧遇大师
邵学军与牌匾结缘,缘自1983年5月的一个早晨。
在山东曲阜柏林写生时,邵学军与一位老先生同坐在地上,边画边聊。当老先生得知,他到处写门匾维系学费,很感慨。“太原那里,有许多古匾,不仅写的好,刻制的也很精良,可惜现在,题字的不会刻,刻匾的又不会写,有的老师傅,连字也不识几个。你要是既能写又能刻就好了。”老人说道。
邵学军激动了:我视匾如命,一定要做“题字刻匾第一人!”
几天后,去曲阜文化馆看写生展,几幅眼熟的柏树画,把他惊呆了:一起写生的老先生,竟然是吴冠中!
放逐心灵
1985年,邵学军于太原理工大美术学院毕业分配,任美术教师。
教学之余,他骑车看遍了太原市大街小巷的牌匾,逐渐发现吴老所指的弊病。很多名家题字,做的严重走样,有的笔画转折生硬,有的干脆划个圆,就代替原本笔力苍劲的一个点儿,描个长条,就算是一竖,尤其是铜字,有的安装错笔划,有的安反了偏旁,歪七扭八……
这,不仅把书家题字毁了,也损害了企业形象。
他暗下决心:我一定要纠正这一现象!
但要想刻好匾,书法是关键!
从此,他埋下头来,大量临习诸家法帖。最后,以傅山榜书大字为宗,参以魏碑、黄山谷、颜真卿笔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套路。
在采访中,他告诉记者,“牌匾,是露天悬挂起来,有一定距离让人看的。题字,既要有书家个人风格,又要让百姓认得,还得利于制作,过分纤弱虚笔是无法用的。必须沉着,凝练、厚重、大气,把笔走到实处,笔笔见功、处处精妙。
他说:“‘双钩意匠’图,须把虚实区分,飞白取舍,引带清楚,并笔提炼。雕刻时,须以刀代笔,完全按写的感觉,准确把握笔意,再现书家韵味。”
取法传统
“学书须取法乎上,刻字须吃透古匾”。
邵学军横下一条心,去全国各地求师学艺,掌握了古匾制法,并总结出了几点心得。首先选用松木、榆木、橡木为主,百年以上拆下的房梁木或门扇,用猪血腻子填缝、刮平。第二,刷五遍大漆作底,阴干打磨后,上三遍桐油亮面。第三,字的刻法有中凹阴刻字、中凸阳刻字,还有刻字心后、将字外底板深切下去一至两公分,剔平底板托出字法等。第四,字,有贴真金的,有石膏堆鼓描金的,也有描石绿色漆的。第五,底漆色有露木纹本色的、纯黑的、佛教兰的,有书香暗红的。第六,边框有刻云纹、回纹、龙凤图案的,也有无边框的。
艰苦创业
1992年夏天,邵学军毅然开办了“邵氏铜字牌匾厂”。
他无论是敲鼓、还是焊接、抛光铜字,样样在行,亲自当师傅,传授徒弟们雕刻牌匾技艺,对任何细微工艺,绝不敷衍。
多年潜心研究,不断改进雕刻刀法,1998年,终于研发了符合人体120度视觉“立体雕刻法”,让人在不同角度看起来,都有呼之欲出、真“飞出来”的强烈立体感!
这一重大突破,填补了千百年牌匾史空白,矫正了古人“散点平视”雕刻缺陷,为中华古匾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么多年,邵学军一腔热血,独守匠心。走访全国各地,到处呼吁,采集大量不同年代牌匾字体素材,开始对泱泱五千年牌匾文明史,进行分门别类,反复细致,总结性地研究,创作了一套“牌匾榜书体”,并运用“立体雕刻法”,完美结合,真正展现了牌匾“雄浑厚重,摄人魂魄”的威严气度!
引起注意
有多少书画家在不懈努力,邵学军能占一席之地,不得不让我们注意、不得不思索他的奋斗历程。
那就是:他认准一条路,全身心投入精神,又有独立思想!
也因他有着扎实的绘画基础,又有直接写榜书大字的功力,所以,几年下来,邵氏公司从无到有,名声远播,邵学军也名声大震,真正成为名人。求他题字的人越来越多,有时一天题写两三家,而后马上制作,七八天就能在街上看到。
重任在肩
近年来,由于电脑的普及,人们除了游览名胜观得一块好匾,能带来美感与庄严、神圣与向往。眼看展示汉字神韵的书法题字渐渐弱去,制匾工艺,这门古老文化遗产也将慢慢消失,出现了古今文化审美观的差异,邵学军的心情异常沉重。
这,已是一个社会现象,一个文化断层!作为一名专业牌匾题字、并亲自雕刻的“牌匾人”,邵学军深知它“不可断代”的重要性,严峻性,紧迫性!尤其在外走南闯北,奔波多年后,邵学军亲身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现状,看到了各地的“文化保护和特色建设”,回头看到本地,既丰富又贫瘠的地理资源与文化差异,感到心痛和不安。邵学军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运筹帷幄
经过很长时间思索,邵学军注册了“山西古牌匾研究院”,开始二次进军。
新闻媒体曾多次采访报道。《牌匾题刻第一人》《学者工匠》《邵学军摄人魂魄的‘五爷庙’字体》等等收到公众关注。。
2019年“五一”,邵学军被太原市委、市政府表彰命名:“时代新人·晋阳工匠”。
在邵学军的心里,是说不出的滋味。一种责任感、使命感,让他选择了要为民族文化传承,将自己的心血研究贡献出来!
我们相信,邵学军一定会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