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中,“奋进山西”彩车承载着全省3700万人民的祝福驶过天安门。彩车通过天安门前的东、西华表共96米,耗时83秒,向全世界展示了三晋大地的时代风采。在山西彩车“高光”亮相的背后,却是无数山西人夜以继日的辛苦努力和倾情奉献。
多个应急预案确保万无一失
“奋进山西”彩车长15米,宽6米,高近10米。彩车处处融入了山西元素,彰显了山西巨变,通过英雄的太行、大鼓、不锈钢、黄河、旋转舞台和平遥古城六大元素,呈现了红色文化、山西特色和山西改革开放的成果。彩车的设计、制造、组装全部由我省自主完成。车体由大运重卡改装,鼓面大屏是山西高科华烨电子集团的最新产品,车身周围的黄河浪花和平遥古城模型则由太钢不锈钢打造。“用山西材质,表现山西元素,讲好山西故事”的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彩车亮点的圆形大屏,大鼓造型充满了浓郁的山西民俗特色,展示了太行山、古长城、黄河壶口、绿色右玉精神以及太钢手撕钢等专题片段,展示了山西新时代转型发展新成果和绿色生态的新面貌,受到了参观群众的啧啧称赞。如此炫酷的鼓面大屏是由山西高科华烨电子集团设计制造的。
项目负责人胡苗苗告诉记者,7月6日上午公司接到了为“奋进山西”彩车制造鼓型大屏的任务。当日公司技术骨干便马不停蹄前往北京筹备组,洽谈具体细节。从当日下午一直洽谈到第二日凌晨两点钟,最终技术要求才敲定。次日,公司便成立了以董事长为总代表、以顶级技术人才为成员的攻关小组,代号为“707项目”。
胡苗苗坦言,公司一直以来制造的都是方方正正的电子屏幕,这种圆鼓形的异形屏还是第一次制造,因此对于技术人员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经过研究,他们依据灯珠之间的间距设计准备了两套方案,一套代号P2.9、一套代号P3。为保证万无一失,他们根据设计方案准备了双份物料。他们先选用P2.9方案,然而制作进行到一半,却发现效果不太理想。只有鼓边距离小于25厘米、鼓上的黄色包边才好看,这就需要紧急替换为备用的P3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型后的鼓面大屏,清晰度和画面刷新率都达到了最高标准。“这是我们山西人自主制造的屏幕,在国内也是顶级水准。”胡苗苗难掩骄傲。
考虑到花车在阅兵现场缓缓行进,而现场风大,对支架牢固性和承重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经过不断试验,他们终于研究出了承重更强、重量更轻的轻型钢架,比原来的3吨重量减少了一半。而为了避免出现阅兵现场突然出故障的意外情况,攻关组人员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应急预案。比如突然断电、突然部分屏幕黑屏……都有详细的应对措施。 考虑到彩车在阅兵式后还需要在不同地点转场展览,攻关组人员精心设计了可以一分为二实现迅速拆装的两个半圆鼓面结构。“真是不容易啊!从7月6日接到通知到7月30日成功交付产品,仅仅二十多天时间里我们技术人员所经历的考验与艰难真是难以想象。但我们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任务,这是我们公司的骄傲,也是我们山西人的骄傲。”胡苗苗激动地说。
“山西智造”引以为傲
一个结实的脊梁托起了“奋进山西”精美的画卷。说起半年来的点滴努力,大运重卡董事长远勤山感慨万千。半年前,大运重卡收到了制作国庆彩车底盘的任务。大运董事长远勤山第一时间召集技术、质量、供应、服务等相关部门召开动员会。动员会后,公司供应部选择行业内一流的零部件,第一时间与供应商取得联系,同时告知任务的紧急性与重要性,各供应商积极响应配合。公司技术副总经理刘宝乾亲自披挂上阵并立下“军令状:“彩车要经受全国人民的检阅,必须要万无一失。”
刘宝乾选拔系统内高、精、尖专业人才,成立彩车项目专项技术小组,他们安排专人前往北京向改装专家张南齐“取经”,学习彩车的改装规范和改装要求,为了完成技术评估,技术小组在样车交付前的15天里,24小时全天候进行试验评测和2000公里各速段磨合工作……在车辆改装、实验过程中,安排服务保障专人提供了为期55天的随车陪同服务;在车辆发运之前,服务保障小组成员5次对车辆进行全面检查。最终,大运重卡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按时保质地完成了彩车项目。
6月25日,在大运汽车运城基地3000余员工的共同见证下,国庆彩车开启了光荣的赴京之路。进京后,大运汽车继续安排专人跟进改善,通过前后十余次的改进、优化,“奋进山西”彩车终于尘埃落定,并在9月11日、9月16日与9月21日三次演练后,顺利通过验收。10月1日,随着“奋进山西”彩车的徐徐入场,大运人送上了对祖国最真诚的祝福,也为山西而感到骄傲。 “奋进山西”彩车为山西带来的荣光也让参与制作的太钢颇为骄傲。炼钢二厂冶炼三作业区党支部书记、主管侯海滨看到电视直播中的山西彩车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情不自禁为太钢点赞,为山西点赞。他告诉记者,奋斗带来价值,他决心以实际行动炼好每一炉钢,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精密带钢公司轧制作业区主管段浩杰看着彩车车头不锈钢浪花造型激动地说,这凝结了自己辛勤汗水的劳动成果此刻格外动人。他深深地为太钢骄傲,为山西骄傲,他和同事们一定要在创新上再加把劲,努力创造出更多的高精尖特产品,为“山西智造”、“中国制造”作出更大贡献。本报记者孙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