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杨蓉:全国首创“掌上警务室”
说起杨蓉,大家并不陌生。她在全国首创“掌上警务室”,开辟社区警务新模式,捧回“首届中国警务信息化成果”最佳公安业务创新奖;她也是我市公安系统唯一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将工作中收集上来的居民意见建议提交全国两会,为国家制定政策、法律提供真实依据;今年,以她为原型改编的电影《幸福金刚里》开拍……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杨蓉一直在金刚里社区担任社区民警。28年来,她把社区当家,将居民视为家人,用辛勤努力赢得群众认可,换来社区平安。

开辟社区警务新模式
杨蓉坦言,创建“掌上警务室”的初衷,“只是想让居民少跑腿。”智慧警务一小步,幸福社区一大步。2017年,杨蓉抓住人们手机不离手的特点,将社区警务推入“掌上时代”。今年,“掌上警务室”成为太原市公安局“三标建设”中的一标,在全市推广。
模块更丰富,使用更便捷。现在的“掌上警务室”分为党建文化、阳光警务、警民家园、社区通知、自助登记、个人中心六个模块,基本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办户办证的需求,同时还能释放警力,减轻基层民警负担。以出租屋登记为例,房主或承租人只需通过“掌上警务室”小程序,输入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等信息,点击提交即可。杨蓉通过后台验证,几分钟不到就完成登记。“信息搜集工作是一项非常耗费精力又很重要的基础工作。如果社区民警不知道这个房子里住的是谁,怎么管理?怎么为居民服务?”杨蓉说,通过“掌上警务室”,以前多次跑腿的事情,现在不出门就能完成。
有了“掌上警务室”,民警能更好地倾听居民心声。金刚里北二巷10号楼的于大爷最近有点烦心,楼上邻居家一到晚上总有摔东西的声音,于大爷安装有心脏起搏器,还有4个支架,噪音严重影响休息。杨蓉第一时间上门调解,楼上的王阿姨见到她有点不好意思,表达了歉意,表示以后一定注意。“别看社区里老年居民占多数,但玩起手机来,丝毫不落伍。”杨蓉说,“掌上警务室”开通一年来,累计用户量达到1.5万人,访问量超过15万人次,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称赞。
人民代表为人民
社区就是杨蓉的充电站。
“谁家邻里不和、谁家房屋出租,居民会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全都告诉你,一定程度上他们就是你的‘眼’。”杨蓉说,社区工作接触老百姓最直接、最广泛,听听居民心声,为大家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让她感到踏实、幸福。
金刚里社区是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老旧社区,老年人活动设施比较少,常有居民向杨蓉反映:有的社区有日间照料室,还有阅览室、活动室,能不能给我们也提供这些,让我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能够丰富一点儿?
今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杨蓉在全国两会上提出“规范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以及交付使用”的建议。
社区居民看到平日里常见的杨警官上了电视新闻,激动地给杨蓉发微信,称赞她是“人民的好代表”。现在,杨蓉在社区里又有了个新名字——杨代表。居民们发现,杨代表又为社区添置了新“法宝”——单元楼智能门禁监控。有了这个装置,社区住户经信息登记后,可刷脸出入。一旦发现不是社区居民人士出入,后台将自动提醒。
“先在社区试点安装。”杨蓉说,针对“太原公安掌上警务”功能的探索与尝试,除原有的功能外,通过对接、建设社区内的人脸识别监控、人脸识别智能门禁、车辆道闸等物联网前端设备,实现对社区内人员及行为信息的实时采集。“将前端所采集到的信息,经后台数据模型分析后推送至民警端APP,这样,社区民警通过手机即可接收、查看社区的各类人员信息与防控预警信息,对辖区内实有人口、车辆、重点人员进行有效管理与掌控,形成完整的社区防控体系,实现‘掌上警务+’的效果。”
在杨蓉的影响和带动下,全市涌现出一大批扎根基层、爱岗警业的优秀社区民警,成为维护基层治安稳定的桥头堡,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主力军,成为服务广大群众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