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太原日报报业集团) >> 特别关注

【并州巨变】广厦万间百姓尽欢颜

来源:太原晚报 2019年09月25日 09:17

        阳曲县村民集中分房,让更多的人生活环境得到彻底改善。 新中国成立时,太原市人均住房面积不足4平方米,如今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39.3平方米,70年翻了近10倍。从平房到单元楼,从土坯墙到钢结构,从筒子楼到商品房,从臭旱厕到瓷马桶,从蜂窝煤到燃气灶……光阴流转70年,太原人的“家”从满足防风避雨到舒适温馨,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二妞的五个家

  今年68岁的二妞讲起关于住房的故事,仿佛回到了历史的长河中。70年前,二妞的爸妈抱着两岁的大哥从河北易县来到太原安了家。“在我小时候,一家人挤在东华门街不足一个20平方米的小屋里,吃饭、睡觉都在一个家。为了腾挪点儿空间,吃饭的时候需要把一个单人床立起来,睡觉的时候再把饭桌立一边儿,床和桌子不能‘共存’。墙上经常掉灰渣儿,每逢雨天,外面大雨,屋里小雨。房子边上泥泞的小路总是坑坑洼洼。就连上厕所,也得跑老远。”在二妞的记忆中,房子外面是个长长的巷子,巷子两边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低矮平房,街沿边的排水渠,在阳光的照射下总是透着灰绿色的光。为了防止下雨天的雨水灌进屋,入门还需跨过高高的门槛。“母亲经常会坐在门槛上做女工,我和弟弟妹妹在门口跑来跑去,那个场景,那些笑声好像就在耳边。”

  二妞说,上世纪50年代,几乎都是这类型的房屋,窗户不多,所以即便是在白天,屋里也总是点着一盏昏暗的灯。依稀的记忆中,屋内的布置非常简单,除了生活日用品外,可以说家徒四壁,那个时代,家家都这样。“我们一家在这个房子里住了近十年,五十年代末,小房子坍塌了,我们搬到了羊市街一间小平房里,这是我的第二个家。这个家同样逼仄、狭小,但是不大的空间也让家人、邻里的感情非常温暖和深厚,在这里我度过了快乐的少年时期。”

  上世纪70年代初,二妞家告别了平房时代,住进了筒子楼。筒子楼只有三层,但里面的房间却不少,每一层有二十多户,筒子楼里厨房都在楼道里,一不小心就可能会碰着张家的锅、李家的灶,一户炒辣椒,家家都咳嗽。“这是我的第三个家,在这个家里住了两年多后,我结婚了。”婚后,二妞搬到了另外一个筒子楼。上世纪90年代初,太原市旧城改造,二妞的筒子楼变成了单元楼。“有客厅有卧室,还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我的第四个家彻底地升级换代。”2003年,二妞在亲贤街给儿子买了一套宽敞明亮的三居室,“整体橱柜、智能马桶、百寸投影……我的第五个家智能舒适,这么多年走来,一步一个台阶,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2住房建设大发展

  二妞家的住房变化是太原人70年来住房变迁的一个缩影。记者在《太原市志》中看到这样记载: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太原市城市居民人均住宅面积没有得到有效改善。1959年全市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为3.95平方米,1965年为3.96平方米。1977年人均居住面积达4.61平方米,且多为平房。从结构上看,1978年以前的住宅结构简单,公用厕所和公用自来水占绝大多数,卫生状况较差。由于居住面积小,许多家庭二代人、三代人同住一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太原市住宅建设飞速发展,许多家庭搬进新居,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改善。1988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03平方米,1996年为8.40平方米。与此同时,住房以楼房为主,各项设施也日趋完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的住房归国家所有,房子的买卖自然也无从谈起。太原房地产协会会长陈敏表示,人们想要改善居住条件,等待房管部门和单位分房是摆在眼前的康庄大道,但这条路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1980年4月,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的重要讲话,指明了住房制度改革的方向,拉开了住房商品化的序幕。省房地产协会秘书长关生唐表示,在此后的几年里,太原房地产业开始萌芽,房地产公司也初步设立。

  “太原市综合开发公司、北城开发公司、南城开发公司等八大房地产开发公司应运而生。”陈敏称,政府也开始探索房地产业的发展。1983年冬,市政府决定建一个示范性住宅小区,选址老军营。1984年开建,次年竣工,一个占地385亩的集小学、幼托、商店、游园等设施配套的社区出现,为全省城市建设、住宅商品化树立了榜样。数据显示,1992年到1997年,山西房地产开发投资以年均16.5%的速度增长,6年完成投资77.9亿元,单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由1992年的5.2亿元跃升为1997年的18.2亿元。

  3安居乐业尽欢颜

 60年代筒子楼

  人的幸福感来自于两个维度:一个是横向上和他人的比较,一个是纵向上和自己过去的比较。在这两点上,居住条件的改善是让太原人欣喜的,也是幸福的。

  进入本世纪初,搬进新房的二妞们越来越多,太原市民的住房条件也越来越好。市民对住房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从“忧”其屋,到“住”其屋,到“有”其屋,再到“优”其屋。21世纪初,太原市的商品房开发建设如火如荼,除了本土的开发商外,国内大型的开发企业也纷纷入并,他们将最新的设计理念和品质住宅引进来,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上商品住宅的种类:两居、三居、四居、楼中楼、 SOHO、 LOFT、别墅、叠拼、大联排……户型应有尽有,小区内绿树成荫、小桥流水,风格迥异,从地中海风情到法式园林,从中式大宅到田园风格城郊别墅,只要人们想到的风格,几乎都能找得到。

  在大东关街卖水果的刘蓉,五年前终于有了第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以前和老人一起住,有了孩子以后,自己在外面租房子。经过这十多年的打拼,去年年底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新房,90多平方米的大两居,宽敞明亮,觉得很知足。”

  “如今的商品房市场品类丰富,刚需、刚改的市民都可以买到适合自己的住房。”陈敏说,伴随国民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和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整体迈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征程。国家层面和各级政府不断颁布和落实“楼盘精装化”政策,如今的住宅不再仅是人们的居住空间场所,更是美好生活的载体。(记者 贺娟芳  摄影 韩双喜 牛晨阳)

(责编:王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