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较真、认理,乡村事情琐碎又复杂,在很多人眼里乡村调解工作是个出力不讨好的事儿。但在“半道出家”担任调解员多年的清徐县西谷乡人民调解员杜付生眼里,只要学会换位思考,法、理、情并用,乡村调解其实并不难。
巧解厕所难题
3月底,清徐县西谷乡北云支村一个院里的两户居民因院内公厕的使用问题发生了纠纷,闹到村委会。因情况复杂,村里立即联系“西谷乡矛盾纠纷联调中心”,找杜付生帮忙。
“你们有委屈跟我讲!”一见到前来求助的庞大爷老两口,老杜一句话就拉近了老人的心理距离。
原来,70岁的庞大爷老两口住在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老宅里,几年前,老宅的其他几间房屋,被亲戚转卖给他人。前些天,老宅的接手人突然把通往院内唯一厕所的角门给锁上了,老两口如果想上厕所,只能到200米外的村委会,极不方便。老人也试着沟通了几次,可邻居一直强调他们买了这几间房,包括厕所在内的房后空地也属于自己,不允许庞大爷老两口使用。没办法,老人只好找村委会和老杜求助了。
考虑到对方当事人未到场,老杜决定上门调解。当天中午下班后,老杜顾不上吃午饭,就赶到庞大爷家现场调解。因涉及宅基地的划分,老杜要求对方当事人尽快拿出凭证,同时也要求不得再阻拦老人使用厕所,解决了老人的如厕之急…… 这是“西谷乡矛盾纠纷联调中心”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如今,老杜“黑脸包公”的形象已在清徐县十里八村叫响,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清徐代表。
“黑脸包公”上线
60岁的杜付生大高个,黑脸膛上还总戴着一副黑茶镜,满脸严肃,酷似影视剧里的“包公”。
他原本是东罗白村的治保主任,因为爱揽事、好管事的热心个性,谁家吵架拌嘴,有了事故纠纷,都愿找他掰扯掰扯。十几年的工作中,他积累了不少和村民打交道的经验,再复杂的情况,他都能很快理清脉络。2011年,西谷乡成立矛盾纠纷联调中心,便请老杜来掌舵。老杜“断案”土洋结合、雅俗并重。有不讲理的跟他急,他声高气壮嗓门大,那股声势派头,再横的人也要心虚几分。他总说;“我站在公正的立场说话,谁有理向着谁!”这几年来,更形成了“绝不偏袒,有一说一,从来不打‘偏官司’”的调解风格。杜付生还曾被评为我市优秀人民调解员,至今调解各类纠纷580余件。很多外乡村民也慕名向老杜求助。去年10月的一天,一名中年人找到老杜家里求助。仔细一问,老杜才知道,该男子姓白,是徐沟镇桃花营村的,因在外地打工,家里承包的4块耕地分别转租给他人耕种。2017年,为要回自家的耕地,他把其中一个承租人告上了法庭,却迟迟未解决,另外三块地的纠纷更是遥遥无期。得知老杜调解得又快又公道,他就慕名找上门来了。
起初,老杜心里也没底。调解时老杜把几家人叫到一起,让他们心平气和地讲讲自己的要求。在老杜的努力下,几家人没有了法庭上的剑拔弩张,再加上白师傅拿出了1991年承包土地的凭证记录,几名承包人也松了口。最终,经几次协商,白师傅顺利拿回了自家承包的土地。 乡里乡亲,常年居住在一块,人缘亲情紧密相连。调解不仅要讲法理,更要顾及乡情,善用乡情,以乡情打动双方的内心,让调解更有温度,才能让彼此长久和顺。
走乡村促民和
在清徐县的乡间,“黑脸包公”老杜并不是唯一的乡村调解员。调解员闫保艮曾荣获“省城先进人民调解能手”,柳杜乡还挂牌成立了“张继源品牌调解室”。在全县形成了县、乡、村、企、行业“五位一体”的238个调解组织,选派各类专兼职调解员334人,探索运用“网上调解”“视频调解”“微信调解”等新方式,紧紧围绕大棚房改造、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环境污染、交通事故、医患纠纷、村矿(企)关系等重点领域,抓早抓小抓苗头,将各类社会矛盾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去年以来,全县共排查预防和调处化解矛盾纠纷1585件,未发生民转刑、民转治、民转民商事等三类案件。本报记者魏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