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者王以丽
72岁的王以丽,曾是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也是这辆蓝色永久牌锰钢自行车的主人。这辆车,她宝贝似的爱护着,骑了将近50年。
车子已经很旧了,车闸断过无数根,车胎补过无数回,车座也换过好几个,斜梁上部因长期用手握着搬来搬去,已磨去了原有的颜色,但王以丽并没有把车子卖掉、扔掉,她的女儿文晓华道出了其中的缘由:这辆车身上饱含着妈妈几十年的感情,它承载了我们三代人,是我们家的大功臣。
1966年,王以丽用攒了好久的120元工资,加上未婚夫从工资中省出来的40元钱,在五一广场附近的一家商店购买了这辆漂亮的蓝色26型永久牌自行车,作为自己的嫁妆。近160元的价格,那时可不是个小数目,当时她的工资每月只有36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是中国家庭中的贵重物品,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地位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那时候,如果家里能拥有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是很令人羡慕的。这辆自行车成为王阿姨家重要的代步、购物工具,全家八九口人每月的供应粮,靠它载回家;家中3个孩子的快乐童年,也留在了这辆自行车的前梁上。单位同事、院邻家中有事,都向王阿姨借用自行车,虽有些心疼,但她每每也会爽快、自豪地答应。
上世纪80年代,自行车普及了,在上下班的自行车洪流中,王阿姨骑着这辆蓝色女式自行车,依然很时尚很出彩。
上世纪90年代初,40多岁的王阿姨有了外孙,这位年轻的外婆,常常用这辆自行车带着外孙走亲访友。十几年后,孙子也幸福地在奶奶的自行车上度过了几年小学时光。
这辆自行车,默默陪伴着它的主人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创造了承载三代人的“神话”。
王阿姨不再骑车,是近3年的事。因为她年龄渐长,腿脚反应大不如从前,加上儿女的担心、劝阻,车子才被搁置一边。
如今,王阿姨的孩子都买了私家车,经常带着她去这儿去那儿,但每次开车接她出门时,王阿姨都会深情地望一望放在楼道里的自行车。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交通工具花样繁多,交通工具的变化,让人们品出了改革开放成果的甘甜。